《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发副校长黄凤羽教授理论文章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作者:王琳  编辑:王琳  发布时间: 2021-02-17 浏览数:

2月13日,《天津日报》(理论创新版)刊发我校副校长黄凤羽教授理论文章“融入新发展格局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文章指出,展望“十四五”,在全球经济增速减弱的大背景下,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天津实现动能转换、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又是激发内生动力、畅通经济循环、促进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文章从消费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发挥对外开放优势;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强化区域辐射能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提升需求端购买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激发供给端创造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扩大城市品牌效应6个层面进行了阐述。(审稿:于俊如)

原文:

融入新发展格局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黄凤羽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天津市委关于制定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开好局、起好步”;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再次强调“在供给与需求两侧发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强需求侧管理,立足京津冀、面向‘三北’,努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这是天津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的战略指引,根据天津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基础条件,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的主动谋划。展望“十四五”,在全球经济增速减弱的大背景下,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天津实现动能转换、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又是激发内生动力、畅通经济循环、促进天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消费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环节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为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找到相匹配的内源型动力和外向型动力,而在构建这一新发展格局中,消费将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飞速增长方面功不可没,但三者并非并驾齐驱。《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9年期间,消费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始终超过50%,最高达到69%,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最稳定的力量,从需求侧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持续扩大、新消费业态和科技创新带来的消费升级,为消费增长拓展了新空间,释放了潜在的消费能力。“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必将不断攀升,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作为北方经济重镇,天津的商贸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抢抓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机遇,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充分挖掘我市消费潜力,持续促进消费资源集聚,是努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的关键,也是打造开放、稳定、安全的内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关键,对于积极构建并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发挥对外开放优势

对外开放程度,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表现,也是支撑其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化的生产要素,实现更高水平增长的重要条件。从历史上看,天津一直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和谐交融。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成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战略,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港综合保税区对外开放和功能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天津积极开展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当前,全球经济面临严峻挑战,但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作为我国重要的开放门户之一,天津拥有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深厚基础和独特优势,更要积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一方面,要立足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和开放高地优势,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深化对外经贸合作,积极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推动国内外市场更好联通、相互促进。

另一方面,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者关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既要加快完善配套监管机制,又要补齐相关短板,维护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积极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

三、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强化区域辐射能力

区域辐射能力,是“中心城市”发挥引领作用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天津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在陆上,天津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是沟通关内外的交通要道,在畅通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往来、带动北方腹地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在海上,天津港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首批入选港口型国家级物流枢纽,使天津成为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大片内陆腹地国际贸易的“桥头堡”,更是对外连接东北亚与中西亚的重要纽带。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天津港视察,指出国家要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强调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更好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

此外,发挥会展经济的集聚效应、品牌效应,也将进一步加强天津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由商务部和天津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将于今年投入使用。作为除上海、广州之外的我国第三大国际会展中心,它将为京津冀城市群提供大型国际会展场所,打造全球会展新高地,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产业与市场之间的平台纽带作用,助力天津汇聚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更好地立足环渤海、辐射东北亚、面向全世界。

在“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天津可以通过海上、陆上两个经济走廊的双向开放平台,大力发展依托国内、面向国际的高端会展产业,强化交通网络畅达的优势,提升对外的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吸引力,加快构筑城市消费经济新格局。

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提升需求端购买力

“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是购买力,提高可支配收入是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最有效途径。2020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在疫情冲击下仍达到43854元,实现3.4%的增长。未来,天津在提升需求端购买力方面仍然大有可为。

一是要提高居民收入。精准做好保居民就业工作,通过推动在职人员特别是普通职工收入增长、增加退休人员收入、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方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夯实“能消费”的民生基础。

二是要避免消费忧虑。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从住房、失业、医疗、养老等多个方面对居民进行保障,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对其他消费的挤占,提升边际消费倾向。

三是要释放消费压抑。关注消费市场分层特征,针对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制定差异化的消费政策,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或弊大于利的消费限制措施,对潜在的消费需求给予适当鼓励。

四是要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网络体系建设,促进自由消费空间形成,加强对城乡零售市场和社区消费环境的科学规划。下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先手棋”,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提升消费的便利性和可持续性,增强消费者体验感和满意度。着力打造文化、艺术、旅游、休闲、娱乐等丰富多元的消费场景,创造消费需求,培养消费理念,塑造消费时尚。

五是要挖掘消费潜力。当前,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天津公共资源与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并不尖锐。这也意味着,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天津未来的城市人口、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消费需求增长的持续动力强劲,消费潜在市场规模巨大。未来,应着力落细落实“海河英才”等引进人才计划,着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充分挖掘就业吸纳能力,努力增强公共服务质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加快从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生活舒适度,以人口和产业的不断聚集,夯实天津消费经济的基本盘。

五、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激发供给端创造力

供给端创新对于“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具有持续性和创造性。天津是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我国北方经济重镇。无论传统制造业、商业,还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天津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消费的供给端实力雄厚。在积极融入“双循环”背景下,天津要聚焦内需消费升级,充分把握海外消费回流国内所带来的市场增量,在鼓励商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扶持。

一是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助力消费升级的基础,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循环畅通、总供给和总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具体路径。天津应聚焦消费升级、依托资源集聚,打造更完备的产品供应链和消费市场,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变,以产业转型促消费经济品质与效益提升。打通制造业和消费的产业边界与流程梗阻,通过对企业运营和流通环节的延展,增加观光、体验和消费场景开放,促进“智能制造”与“品质消费”的有机融合。

二是继续优化企业营商环境。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先后出台了保障法人主体平等地位、支持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等各方面政策,不断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未来,应持续优化政企关系,加强政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尊重市场自发力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效率高、产品好、服务优的企业提供优质消费品和服务。

六、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扩大城市品牌效应

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传统消费强市相比,天津消费特色尚不鲜明,品牌效应不够明显,在打造城市消费经济的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方面仍需大步前行。

一是要重视“硬件”建设。围绕“购天津”品牌,推动津城老字号产品的国际化、现代化改造。紧抓天津特色,设计推广一批彰显津门特色、人文底蕴的特色商业街区和特色夜生活聚集区,统筹规划建成一批具有显著标识度和繁荣度的国家级商圈,进一步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综合承载力。

二是加强“软件”宣传。结合实际,推动传统消费业态升级转型,积极开发推广“主题消费”“网络消费”“文化消费”“工业消费”等消费新业态,着力塑造“智能制造+品质消费”的城市新形象。

<!--[if lt IE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