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从天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李坤入职华商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从事特种制冷、冰雪场馆、冷冻冷藏等方面的设计与研究。目前,他作为公司冰雪及特种制冷事业部副部长,带领团队负责国家冬奥会雪车雪撬项目的制冷及自控系统设计、施工、调试运维等工作,同时负责冬奥会国家高山滑雪项目的制冷造雪系统设计。“来自世界各地的奥运健儿将会在我们天商人设计的赛道上训练和比赛!”李坤在接受采访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
乐于钻研,学在天商终有成
“填报高考志愿时,偶然得知天商的热能与动力专业很厉害,就选择了这个专业。”带着些许的茫然步入大学,随着一节又一节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深入学习,李坤的好奇心被激起。“普通的一个冰箱制冷系统很容易理解,可是如果冰箱变成一个偌大的冷库后又是怎么运行的呢?”抱着钻研问题的心态,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请教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书籍,逐渐对冷库建设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慢慢地,他喜欢上制冷专业、喜欢上能源这个领域。回首大学四年,李坤将“自律、好奇、好问、上进”作为关键词,“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大学四年时光,在大学里可以多多发展自己的兴趣,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的不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我认为这个领域很有发展前景,想为中国的能源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李坤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并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使之变为现实。他十分珍惜大学里系统性的实习机会,主动和现场的师傅交流沟通,以将书本所学应用于实践。在毕业设计阶段,他夙兴夜寐,将四年大学所学汇集到论文里,与老师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学校优秀的师资和实验室,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工作空闲之余,他也会常回母校看看,在校园里补充“能量”,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也依然会请教老师们。
一路成长,服务冬奥献智慧
从在天商求学到入职华商国际有限公司,11年的励精图治,李坤在冷链物流、食品加工及室内冰雪场馆等领域设计项目案例百余项,逐渐在制冷行业崭露头角。参加工作的三年半后,他发现自己的理论知识不够完善,于是决定进一步深造,在清华大学攻读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踏实上进的他在公司颇受认可、一路成长,从一名助理工程师成长为一名工程师,后在设计部门担任制冷工艺科科长,如今在冰雪特种事业部担任副部长,并主抓冬奥会的项目。
“冬奥会项目在国内均是创新之举,参考案例寥寥无几,需要很强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很大。”但李坤及其团队选择迎难而上,用行动去突破一个又一个瓶颈。其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是冬奥会项目中设计及施工难度最高,认证和审批最复杂的赛事项目。项目主赛道总长1975米,高差121米,包含16个弯道,同时拥有亚洲唯一一个具备360°回旋弯的奥运赛道。“如何保障赛道在室外20℃环境下稳定运行?”李坤及其团队加班加点,组织专家论证,寻求最优解决方案,最终制冷系统采用环保自然制冷工质“氨”,为国内及国际运动员提供更长的训练期,同时在制冷系统中还搭建了废热回收再利用,可将制冷系统产生的废热应用在奥运场馆,实现冷热联供,弘扬绿色奥运、低碳奥运理念。在被誉为“皇冠上的运动” 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项目中,他们同样面临难题,“如何让118万立方米的水变为雪成为可能?”苦思冥想、集思广益后,团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合理利用自然冷源,采用梯级提升,控制每级供液压力在60bar以内,克服1000多米的高度差,让118立方米的水变雪成为可能,实现造雪总面积600多万平方米。
“在今年三月份国内疫情最严重的的时候,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和国家高山滑雪项目第一次制冰和制雪工作,今年十月份将进行第二次的制冰制雪工作……”在李坤看来,冬奥会的申办是国家的荣光,承担冬奥会项目的相关设计和建设工作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担当,他带领团队加班加点,确保工作万无一失,为我们即将到来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校报记者 程可妍)